理论学习丨弘扬化物所科学家精神 做新时代化物所追梦人

日期:2022-05-04  来源:  点击次数:

弘扬化物所科学家精神 做新时代化物所追梦人

大连化物所轻年干部理论学习小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创造历史性成就的精神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与共和国同龄的大连化物所70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科院“又红又专”的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排头兵。目前,大连化物所已集齐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国家四大奖项大满贯,在中科院一百多个研究所中成为获此殊荣的少数几个之一。

研究所取得的辉煌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因此,归纳总结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内涵、理性分析弘扬科学家精神面临的突出问题、探寻弘扬化物所科学家精神的现实路径,是为研究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持久精神动力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要时代课题。为此,我们先后采访了大连化物所张华民、房本杰、肖春雷等15位老中青科学家,并形成了访谈录。结合大连化物所所史和其他公开发布的科学家访谈录等资料,我们尝试归纳总结分析,以飨读者。

一、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内涵

1.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之魂。1950年,年仅22岁的张存浩先生带着科技强国的梦想,满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韩秀文研究员受访时回忆张存浩曾说过:“我宁可回去跟着毛主席吃小米,也要去参加新中国建设”。同时也坚定从容地认为:“从青年时代起,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张先生同参会人员曾经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回忆说:“我永远都忘不了毛主席那双温暖有力的双手,这就是我科研的动力。”正是怀着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张先生在研究所从事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工作,涉及了人造石油、固体火箭推进剂、分子反应动力学、化学激光等领域,并于201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年,在日本从事电池研究的张华民,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引荐下,受到了时任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到日本访问期间的接见。当年,留日多年的张华民已经做到了日本大阪瓦斯公司关西新技术研究所能源环境研究室主任的位置,月薪1000万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80万元),拒绝了导师让他加入日本籍的建议,也拒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我认为报效祖国这句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我在日本做的一切,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属于日本。我们学有所成,就一定要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最终,通过国家的百人计划,张华民被引进到大连化物所做燃料电池,后来成立储能技术研究部,主攻液流电池方向,直到退休。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西学东渐”的迷思到“西学东源”的彷徨,从“徐图自强”的努力到“科学救国”的探索,从“科教兴国”战略到“科技强国”理念,我国科技发展始终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也体现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智慧和精神。

2.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之本。青年科学家肖春雷研究员曾经感慨地说:“化物所科学家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精神这一点对我影响是最大的。化物所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那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所以我感触最深的是,只要实实在在把工作干出来了,别人也就服气了。”同行提起化物所时都竖起大拇指,归根结底是因为化物所人拥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骨子里不甘人后”的精神。这种求真务实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底色,也是化物所几十年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连化物所开展火箭发动机燃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青年科学家何国钟于1961年底担任固—液火箭燃烧理论模型研究课题组组长。由于当时国防科研工作中可供研究的文献和资料十分匮乏,关键的技术细节更无资料可以借鉴参考,工作开展得特别艰难。据可靠消息来源,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掌握了火箭平稳均匀燃烧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对诸多困难,何国钟带领着大家充分发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经过大约三年多的艰苦实验,何国钟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研究步骤都严谨推演试验,逐一攻关,终于在火箭燃烧的稳定性、完全性、均匀性三方面达到预期指标。同时还建立了真空低温条件下的试车台,进行了多次在低温真空条件下火箭的点火启动及燃烧实验并获得成功。1964220日,国防科工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火箭发动机燃烧与烧蚀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承办,钱学森亲临大会,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听取汇报,最后作了总结性的学术报告。何国钟向钱学森汇报工作并请教问题,钱学森微笑着向年仅31岁的何国钟询问了他的有关情况,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初露锋芒的何国钟牢记科学家前辈的鼓励,以更为坚毅的求真务实精神去探求火箭燃烧的秘密,渴求登上一个新的制高点。何国钟等撰写的四篇论文发表在1966年出版的该会议的论文集。何国钟等人在1982年以“固体推进剂燃速理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新时代弘扬求实精神,就是要坚持创新为民的科技价值观,要像何国钟院士一样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坚守科研诚信的底线,让成果落地生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勇于担当。

3.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之基。何国钟先生20世纪50年代分配到化物所工作,从事固体粒子流态化基本性质及石油重残油流态化焦化的实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展固体和固液火箭推进剂燃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对固体推进剂燃速理论有新见解;20世纪70年代开展强化学激光研究,在中国国内首先研制出千瓦级连续波燃烧驱动氟化氢()化学激光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中国第一批分子束实验研究成果。1991年何国钟先生在美国做高级访问研究期间,被国内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荐去参评当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访结束回国后他才知道此事并顺利当选为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何国钟院士收到了英国皇家化学会入会邀请函。有一次,他在和学生交谈时,从办公室书柜一角落里拿出了这份邀请函,并说道“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是虚名,我们做研究的一定要淡泊名利,要真正为国家做出一点成绩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这份邀请函我就不回了”。质朴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何国钟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徐杰研究员在受访中提到“化物所老一辈的科学家做研究不是为了谋生、挣钱,更不是为了争名,而是真正喜欢做科研。通过做科研的方式报效祖国。从世界范围看,能成为大科学家的研究人员都不是以谋生、功利为目标的。”在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国家需要能够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的科学家,需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能够“沉住气”“静下来”“钻进去”的科学家,需要能够瞄准世界一流、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家。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新时代科学家的光荣使命。

4. 集智攻关、协力攻坚的协同精神。

协同精神是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之根。中年科学家房本杰研究员受访时指出:“化物所化学激光研究已经开展了50多年,从白手起家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台利用光引发的化学能泵浦HCl化学激光首光(比美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脉冲HCl化学激光器仅晚了两年),从坚持“非共识”创新到20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燃烧驱动连续波高功率HF/DF化学激光器、20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短波长氧碘化学激光器、20世纪90年代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超音速流动的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2010年代特殊HF/ HBr化学激光关键技术突破,化学激光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理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技术集成,不断突破、不断升级、不断超越推动了我国国防事业的不断发展”。多年来,化学激光研究在不同时期国家任务发展的带动下,夯实了以物理学、光学、化学、化工、流体力学、分子反应动力学为代表的多个学科基础,化学激光研究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几代研究人员在化学激光研究领域的矢志奉献,使化物所的化学激光研究成果创造了多项国家第一,填补了国内多个空白,许多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成果正是化学激光人集智攻关、协力攻坚的最佳体现。“任务带学科”,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不同学科带头人之间的协同合作,是科技创新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承担并完成好国家大任务的必由之路。弘扬协同精神、促进协同创新,要优化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避免简单的大拼盘、“拉郎配”;要推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打造“长板”,弥补“短板”,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加强合作,打破“孤岛效应”,避免“谷仓式”“烟囱式”科研组织模式;要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

二、大力弘扬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深刻改变世界的发展面貌和基本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在“强起来”的战略全局中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科学家精神的鲜明特质就是创造性,面对抢抓科技发展先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科学家精神贯穿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攻关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迅速精准把握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堡垒发起总攻,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积蓄厚重力量。大力弘扬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对于推动我所研究团队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大力弘扬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方面面临一些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社会发展变革对科研人员思想认识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价值观多元化,“一切向钱看,道德无底线”的乱象成为影响社会文明发展的突出问题。某些被资本裹挟的自媒体更是在舆论传播中灌输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消解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诱导着人们较少去想“我能为单位做些什么”,而是引导人们不断思考“我能从单位得到些什么”,有些人将科研与个人的名利直接挂钩,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急功近利。当前的社会环境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明显不同,浮躁的外部环境让人很难静心思考、踏实研究,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敬畏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构建支撑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科研体系,势在必行。

 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统方式方法要改变。报告、宣讲、书籍、报刊等自上而下的灌输是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统方式方法,虽然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主体意识提升、思维日益活跃,这种单向式的传统的方式逐渐失去宣传传播的优势,单调的说教很难真正起到走进内心融入行动的作用。回顾老一辈科学家奋斗的历程,他们正是拥有着“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初心、淡泊名利的品格,才能有的放矢地围绕“国家之所急,人民之所需”的使命进行潜心科研,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到应用的落地,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为国家发展和强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和付出才得到了相应的名与利,才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爱国、求实、奉献、协同”的科学家精神才是科学家立身之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名”和“利”去做科研。我们要与时俱进,通过改变宣传的策略和方法让科研工作者们领悟其中的真谛。

 我所研究团队(最小单元)内部师承链有效衔接。化物所最小的研究单元是现行的PI制研究组。有些研究组长很年轻,或来自化物所或来自外来人才引进,自己也未必深刻了解化物所科学家事迹、理解相应的科学家精神;也有些研究组长可能并没有将化物所科学家精神言传身教或潜移默化影响到团队身边人,更多的是强调科研工作本身。因此,首先要对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进行相关的教育、宣传和培训,使其能够充分理解化物所科学家精神,发挥表率引领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的师承链。

三、大力弘扬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精神的对策

1. 找准自身定位,凝魂聚力做事。新时代的化物所人要自觉践行并传承化物所科学家精神,努力做到“锐意创新、严谨治学、协力攻坚、追求一流”。继承和发扬化物所科学家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在新时代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解决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重大瓶颈问题上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坚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倡导团队协作精神,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反对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勇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韩克利研究员提到:“当前化物所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条件,对研究生来说,要珍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光,勤奋刻苦、不怕困难、求真务实,夯实科研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博士后和职工们来说,在工作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承担重大科技使命,以需求为导向,让自己的研究真正贴近国家需求,为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弘扬化物所科学家精神的方式方法要创新。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时代化物所人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的科学家精神,勇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和筑梦者。弘扬的方式方法要创新,不要局限于报告、宣讲、书籍、报刊等自上而下的传统方式方法,可通过电子化平台、线上线下活动、党史教育与学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新入所的研究生、博士后和职工群体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辛和不易,深入体会老一辈科学家的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科研事迹,领悟化物所科学家精神。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研讨活动,充分利用化物所展馆讲好科学家故事,适时组织开展“红色科学路”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坚持做好每年的“化物所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活动,让化物所科学家精神在日常科研活动中传承并得到发展和升华。

3. 传承和弘扬化物所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在于做好师承链。居高声自远,风正好扬帆。作为化物所科学家,组长们要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教育研究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同时,传播追求真理、科技报国、“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理念;主动走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研究生从导师们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包括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在导师的影响下,研究生不仅将这种品格和精神逐渐内化,更融入个人的感悟将其传递给了自己的研究生。科研界“四世同堂”在化物所还是很常见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在师生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传承着。年轻一代的化物所人像一颗颗充满生机活力的种子,渴望成长为栋梁之材,前辈们已经为种子生根发芽提供了优质肥沃的土壤,种子必将深深扎根于科学家精神蕴育的土壤之中,沐浴着科学家精神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因此,只要师承链条一代又一代地发展下去,亦或言传身教,亦或潜移默化,化物所的科学家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化物所人一定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化物所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化物所追梦人,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事业融入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时代伟业中,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周灿华,李印华,李大伟,单晓晨,贾文博,关莉雅,丛浩仟;袁琳,吴宝星,娄钟楼,刘晶,董佳,刘忠晔,程显达,朱立富,刘斌;刘畅,王悦,孙丰翔;梁潇、史蕾蒙、侯春彦、卫晓鸾、何熠辉、何帆、肖宇、范旭冉、徐婷;杨铎,熊川男,杨华,于晓;李前

指导教师:李前(大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