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丨韩克利追思文章精选

日期:2022-09-28  来源:  点击次数:


1983年9月,韩克利来到大连化物所开始他的求学之路,他扎根这片科研沃土,从学生成长为了一名桃李天下的良师。2022年3月17日,韩克利研究员溘然与世长辞。他就像夜空中尽情绽放的焰火,不仅盛开得极为绚烂耀眼,而且照亮了许多仰望星空的学子。

为纪念韩克利研究员勇于创新、哺育学子的一生,他的学生、挚友、同事纷纷提笔撰写了几十余篇追思文章。今天我们精选十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关于韩克利研究员的温暖回忆。

沉痛悼念我的恩师韩老师


昨天晚上得知恩师韩老师突然离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晚上侧转反侧, 一夜无眠,到现在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恩师的音容、和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渐渐浮现出来……

我第一次和恩师交往是在2002年,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当时我还是一个研三的学生,做的是有机催化方向,对理论计算很有兴趣,但我对理论模拟一窍不通。韩老师是理论计算大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韩老师写了一封书信,诉说了我的研究困境和对理论的爱好。心里暗想,韩老师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理会我的问题呢!意想不到的是,两周之后,竟然收到韩老师的回信,在信中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对我的想法大加赞赏和鼓励。恩师的回信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激励,让我能信心百倍地开始我的理论化学的研究之路。之后我们有很多书信往来,每次老师都及时地给我回信并详细地回答我的问题。每次书信来往,都给我这个理论小白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2003年春天,博士考试第一次和恩师见面。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老师穿着白色的运动鞋和蓝色的运动服,看上去活力四射、精神抖擞,亲自带我参观实验室,为我讲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我们边走边聊,从我的个人情况,聊到家庭,再到科研。当韩老师得知我大学是专科时并没有嫌弃我,而是给予更多的鼓励,并举出很多专科生在科研上做得很成功的例子,说专科生一样能做好研究,并可能做得更好。这给了我极大的科研信心,这种信心从读博士到现在一直在影响我。

2003年秋季博士入学,由于我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较差,老师建议我可以提前进组。我对量子化学和反应动力学的知识一知半解,理解不透,经常去当面请教恩师,恩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让我这个理论小白慢慢上道。为了结合我的背景,恩师给我定了研究课题:有机催化机理的研究。1101课题组的气氛融洽,能在这个环境下做研究实属幸运和快事。这与老师的为人和性格是分不开的。在读博期间,我从来没看见老师对学生发过脾气,即使批评学生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学生心服口服。韩老师一有空就会去学生自习室和我们聊天,询问科研进展,从科研到人生,无所不及。这种交流模式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对我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平易近人、聊家常式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影响着我,也是我现在和自己学生交流时经常用的一种范式。

大连读博的三年是充实而愉快的。在恩师的指导下,我得以顺利毕业。我也从理论小白真正进入了计算化学领域。这其中凝结着恩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不仅仅我科研的领路人,把我引入科研的殿堂,教给我科研的方法,让我领略到了做科研的乐趣;而且教给我做人之道,从恩师身上我们学到了睿智、正直、大度、平易近人及对科学研究心无杂念的追求。记得博士毕业时离开大连,和恩师进行了一次长谈,他告诉我以后做科研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一定要做有特色的研究, 不要做跟风式的科研。就像父母对远行儿女的嘱托,永远割舍不了那份“亲情”。

从国外回到南昌大学,开始组建自己的课题组,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研究方向的选择,这个过程中,恩师同样给我巨大的指导和帮助,我经常一有问题就打电话向恩师请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给我好的建议,也就是在恩师的建议下走上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之路。我也永远会铭记恩师对我的教导,做有特色的研究,不做跟风式的研究。

天渐渐放亮,窗外的空气阴冷而潮湿,由于疫情只能蜗居在家。突然记得,我和恩师的第一次见面就在2003年的疫情期间,而2020年的疫情让我已经差不多三年没见过恩师(疫情之前我们每年基本每年都会见1-2,2016年更是三次之多,我来南昌工作后,恩师也来看过我三次,我和恩师最后一次通话就在39 日。聊的话题同样是研究,并告诉他最近接受了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恩师恭喜之外,同样是鼓励,鼓励我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没想到恩师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连见恩师的最后一面都难于成行,只能把悲痛和哀思寄于心头,写完该文,已是泪目两行,只能继承恩师遗志,不忘恩师的谆谆教导与嘱托, 以平淡之心做好自己的研究,以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谨以此文,悼唁我敬爱恩师,寄托学生的哀思! 愿恩师一路走好!

 

(作者系南昌大学王红明,我所2003级博士生)


悼念不闻师教诲,情怀仍忆旧音容 


听闻恩师韩克利老师与世长辞,声泪俱下,不能自已。与韩老师相处的点滴历历在目,音容永驻心间,行行泪珠诉不尽对恩师的悲痛追思,声声哀号道不完对恩师的培育之恩。

1994年,我加入韩老师的课题组攻读硕士,是韩老师培养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当时的韩老师意气风发,学术思维活跃,是大连化物所最年轻的研究员。在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硕士期间在理论化学领域涉猎较广,这为以后的博士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毕业后,在韩老师的鼓励和强力推荐下,我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读博期间,2001年韩老师受著名化学家Aron Kuppermann邀请到加州理工学院访问交流。之后,我一路陪韩老师走访了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城市,期间韩老师向我描绘了祖国的蓬勃发展,他的拳拳报国之心深深打动我。2008年,我在新加披南洋理工大学做助理教授时,韩老师来到新加坡访问我的实验室,在他的再次劝说下,2009年我回到了大连,加入了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一直与韩老师保持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2018年,韩老师在山东大学创建了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很荣幸我也追随韩老师脚步,成为了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第一名职工。在韩老师的带领下,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现在已经成为了拥有包括多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40余名教职工,70余名硕博研究生的知名研究中心。

韩老师是国际著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专家、世界高被引科学家,他开创了激发态氢键动力学领域,提出了氧化还原荧光探针概念,拓展了非铅钙钛矿材料光电动力学领域。面对国外仪器公司的技术垄断,韩老师带领研究组解决了一个“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两类高端光谱仪器的自主可控,韩老师的离世是国家科技界乃至国际动力学界的重大损失。

韩老师和蔼可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分子反应动力学事业。一生桃李芬芳,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韩老师每年举办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讨会,把遍布天南海北的弟子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回归大家庭的温暖。自硕士生涯开始,韩老师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从未间断,韩老师是我一生的导师和榜样,在人生几次重大的转折点给我指明了方向,是我永远的坚强后盾。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人生旅途,遇见亦师亦友的韩老师,何其幸运!永远怀念恩师韩克利老师!

悼念不闻师教诲,情怀仍忆旧音容。

谨以此文悼念恩师韩克利老师。

(作者系山东大学邓伟侨,我所1994级硕士生)


悼念恩师韩克利


2022年3月17日,韩老师溘然与世长辞。我在青岛得知这一消息,一时间纷乱如麻,精神恍惚。过了许久,才突然间悲从中来,泪如雨下!他走得如此匆忙,如此突然,以至于时至今日,我还会偶然间恍惚觉得,他从未离开。关于他的一切,在我的脑海中是如此地清晰,竟没有一丝模糊的影像。

我能清晰地想起我去他办公室时他的坐姿,他的穿着,他签字的动作,以及他那日渐花白的头发。中午吃完饭在操场散步的时候,我常常能想起他以前偶然路过时走路的姿势以及与我们聊天的情形。而更多的,则是常常想起刚认识他时的一些事情。2003年我来化物所研究生面试的时候,研究生部的老师对我们说,你们韩老师每天背个双肩包上下山,像个高中生,而实际上那会他已经40岁了。2004年我刚来实验室那会,我们在棒槌岛开一个学术会议,在回所里的大巴上,一个外单位的研究生则把他也认成了研究生,开口就说:“同学,麻烦你……”。所以,在我最初的印象里,韩老师是年轻而低调的。那时候他走路还稍微有点歪着头,一如当年的刘国梁,我们师兄弟有时还在私底下讨论,韩老师和刘国梁歪头的方向到底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

2004年至今,在韩老师的指导和关心下,我读完研究生,留所工作,然后2018年又转至山大青岛校区。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虽有坎坷但始终心安,因为总有他可以依靠。学术上的事情,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甚至于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得到他的帮助。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平易近人的温和性格,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时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2018年到山大以后,因为我是最早一批入职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人员,所以韩老师让我负责团队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我也因此亲眼见证了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亲身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和韩老师为之所付出的努力。眼看着分子院一天天壮大,一项项成果开始产出,而他的头发则一天天变白,我才猛地意识到,年轻的韩老师已经开始变老了。最后一次在山大校园里看到他,是2021年9月份刚开学那会,他去给职工和学生安排新学期的工作。那天下着濛濛细雨,我和几位同学去食堂吃饭,在路上碰见他,他说自己的胃不舒服,出来走走消消食。我给同学们说,韩老师这几年太辛苦了,头发白了好多,身体也不如以前了。此后韩老师便回到大连调养身体,直至离世,也没能再去青岛一趟。

韩老师去世以后,我有一次做梦梦到他,他问我为何闷闷不乐,梦中的我没说话,但韩老师知道我想说啥,他告诉我接下来给我的一些安排,并告诉我不要怕,有他在。是的,我想回答的是,昔人已乘黄鹤去,从此,前路漫漫,再无领路人。

几十年来,韩老师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正如古诗所言:“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如今,再多的言语、再华丽的词藻,也无法表达我们失去他的悲痛以及们对他的思念!唯愿他在天堂安息,风骨永存!

 

(作者系山东大学周潘旺,我所2003级博士生)



 

悼念敬爱的韩克利老师

2022年3年17号晚上,我正在处理一篇论文,突然收到恩师与世长辞的噩耗,我整个人懵了,坐在电脑面前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大脑一片空白,无法接受敬爱的韩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各种说不上来的情绪堵在心头,无法言喻地压抑与难受。怎么会?怎么可能?怎么来的这么的突然?

这种压抑让我无法呆在家里。走在漆黑的夜晚中,与韩老师相处的一点一滴慢慢浮现在眼前。本科毕业后,我通过考研进入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原先并非报考韩老师的研究生。在中科大委培的第一年,我萌生了想出国留学的想法。2002年秋天,我回到所里和我报考的导师提出了我的想法。报考的导师也尊重我的想法,并提出换课题组学习。在各种压力下,韩老师在我非常困难的时候接受了我作硕士研究生。虽然我几乎无化学基础(我本科专业是材料物理,四大化学仅仅学过有机化学),您的渊博和耐心指引我进入了科学的殿堂和理论化学的领域,在您的指引下,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JPCB和1篇Surface Science。这为我拿到博士的offer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化物所的2年,您不仅在工作上教诲我,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我。2002年下半年,我和我爱人都在大连,只依赖我一个人微薄的研究生津贴生活。您总是给我多发一点,并鼓励我们好好相处、好好生活。2003年,我爱人已经在上海工作了。非典一结束,您就给我放了长假,让我去上海陪伴我的妻子。当我决定去UC Davis,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您给我介绍了Davis的风土人情,并将在Davis工作的黄建华大师兄的联系方式给我,帮助我解决了去异国他乡上起步生活的难题。

博士毕业和博士后工作结束后,在您的鼓励和劝说下,我回国找工作,顺利拿到国家特聘青年项目并入职西安交通大学。2013年在临汾山西师范大学,那是我回国后第一次见到您。我兴奋地与您分享国外学习和回国后点点滴滴,向您倾诉回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和难处。您总是很耐心地教我如何去应对那些困难和棘手的情况。您总是鼓励我做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工作,不跟风做原创的工作。之后的几年,我的发展一直不顺利。在我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您总是在激励和支持我向前走。每次我去大连或者您每次来西安,您总是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信心。自从2016年,我在西安的工作进入正轨。每次向您汇报工作的进展,您比我还开心。每次我去大连,您要不召集师兄弟们一块聚餐,要不您和师母与我聊天聚餐。这些过去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无法忘记。

相对于大部分师兄弟和师姐妹,我还是幸运的。每年我都能与您见上几次,聆听您的教诲。每年一次的大课题组聚会的快乐的时光,在济宁、无锡、南宁、海口、青岛等等地方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翻了一晚上的相册,非常悲伤地找不到一张单独与韩老师的合影,也许总是想着您还年轻,然而再也没有机会了。我找出在您指导下发表的论文作为我永久的纪念,鼓励并鞭策我好好工作,好好教导学生,好好对待家人。

前沿科学,耗费心血,桃李遍地,丝尽泪干,花甲未满,恶疾吞亡,昊天昏暗,终结怆然!这些年您为国家,为社会,为学生,为科研,四处奔走,鞠躬尽瘁,积劳成疾。您的学生们将会继续沿着您的路完成您的心愿,继续将您的科研和精神传扬下去。

生命的消逝不是终结,天人永隔也不是最遥远的距离,您的音容笑貌依旧历历在目,您的谆谆教诲依旧犹言在耳,您的慈爱,您的幽默,您的慷慨都将永生难忘。

言有尽而哀思无尽,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学生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祭奠您!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瞿永泉,我所2001级硕士生)




恩师韩克利研究员告别会有感而记

 

师恩如山,情大似天

一朝离去,感天动地

风雪交加,心乱如麻

未能亲送,无比悲痛

回忆过往,历历在目

始于零三,复试考研

未见师面,教导已现

面试现场,与师初见

代培科大,寄书厚盼

由此决心,不负师言

初回大化,钻研文献

利用寒假,自开实验

唯有吾师,天天相伴

与师讨论,结合计算

推伪创新,激态氢键

深耕多年,皆知赵韩

文章综述,专著专刊

师之心血,牢记心间

生活点滴,更难忘怀

与师出差,各爱肉菜

滞留机场,美酒畅怀

地域分开,支持仍在

徒子徒孙,全力培栽

滴滴点点,铭记心田

教导弟子,代代相传

桃李芬芳,韩门百年

惟愿吾师,一路平安 

(作者系天津大学赵广久,我所2003级博士生)


厚谊长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怀念我的恩师韩克利先生

初识恩师

做韩老师的学生,是求学生涯中最幸运的事。2010年我获得推免资格,去问院长还有没有建议去哪个学校。我们院长直接拿起电话打给了韩老师,说我有个学生要去你那里。我当时心里还嘀咕,也不能这么快做决定吧。9月,我去化物所参加面试,先去见了韩老师。韩老师让我坐下,跟我拉起家常,说他也是山东的,我们是老乡呢。韩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我立马放松下来。他还鼓励我说,我在你们石油大学招了好几个学生了,他们都做的很棒,你也可以的。我回去就跟当时的舍友炫耀,我导师简直太平易近人了。当然这种炫耀一直持续到我毕业,是我后来的舍友超级羡慕我的一大因素。

入学之后

2012年9月入学,结束了联合培养回所里正式开始科研工作。我的科研工作相对顺利很多,师兄师姐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我就做一些计算。由于我是个急性子,做事毛楞,但速度很快,讲组会的时候一次一个体系,没有什么系统性。韩老师单独找我聊了一下,他说做科研得静下心来,你虽然算了很多体系,但是你都研究得很浅显,做科学研究得往深了挖掘。可这句话我现在才懂。2014年底我第一篇文章历经9个月终于被接收了,韩老师半夜给我打电话说恭喜我,文章接收了。韩老师总是把好消息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后来,我去找韩老师请年假,问了一句我能不能出国,韩老师说当然可以,你好好做,你去麻省理工吧。没有韩老师,那应该是我遥不可及的梦吧。第一批公派申请没有我的名字,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没有关系的,反正也没事的。他应该是觉得我会很失落吧,第二批名单里面有我,韩老师特意来我们办公室跟我说,你赶紧准备准备资料,你可以去了。韩老师可开心了。

临走我去跟韩老师告别,韩老师担心我去了人生地不熟的,说让韩老师女儿去接我,她对那边很熟。去那边学习之后,也确实多亏博然照顾,要不然我都居无定所了。国外遇到好几位同学,他们经常说不想回以前的实验室,压力太大了,我每次都开心地说,我们导师特别好,在组里学习我没有觉得有压力。后来遇到一个学姐对我说,反正你们从韩老师组里出来,会觉得哪里都不如韩老师那。我觉得这句话很对,韩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比欢乐、轻松的科研环境。2016年回国之后,我要准备毕业和找工作了。韩老师给我推荐南京理工、辽宁大学、杭州理工好多所学校。后来赶上石油大学招聘,韩老师又给我写推荐。真正毕业走的那天,我去跟韩老师告别,韩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早点结婚,要孩子,家庭幸福很重要的。

工作之后

工作之后,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觉得努力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了,很困顿,给韩老师打电话,韩老师说你就只管做好科研,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的计算耗时大,韩老师把计算机借给我用,给了我工作之后最大的助力。每次遇到困难,就跟韩老师说,他总能给出明确的建议,让我感觉有了方向和动力。

每每想起这些,心中泛起太多伤感,我失去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生导师。

说个韩老师的趣事,我们以前研究生房间在36号楼的317房间,师姐在窗台上种了很多花,绿萝特别多,绿萝会顺着绳子攀爬,有的枝条长得特别长,有一次韩老师推门进来,看到有个枝条快爬到门那里了。他说:“哎呀,再过几天我来你们屋,我得拿把砍刀来了,你们屋这绿萝把门封死了,我就进不来了。”

想起韩老师,眼前总能浮现他歪着身子,端着咖啡杯,笑容满面聊天的场景。

愿您一切都好!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赵莉,我所2011级博士生)


怀念恩师韩克利研究员

2013年的夏天,那时我刚结束大三的学习,来化物所参加保研面试,第一次见到韩老师。在此之前对韩老师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化物所官方网站的介绍:1998年在35岁时就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是我国著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专家,这些头衔加上官网略显严肃的照片让我在首次见面之前非常紧张。见面是在研究生大厦A座的一楼大厅。一见到韩老师我的紧张情绪就消失了一大半,韩老师本人并不像照片那样严肃,而总是面带笑容,他在聊天过程中并没有问我的学习成绩,也没有问专业知识,而是问了我们基本的情况,然后和我们聊组里的人。他能清晰地记得组里每个学生的信息,包括老家、毕业学校、专业,以及有什么特长,甚至兴趣爱好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等。这样就韩老师和我聊了很多石油大学的师兄师姐在组里的情况,一下就拉近了距离,让我不再紧张。后来,我顺利地通过所里的面试,成为了韩老师的学生。

2015年8月,结束一年在中科大的代培学习后,我们回到所里。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科研方向。在这方面,韩老师总是能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即使学生课题做得不顺利,想要更换课题,他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所以韩老师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学科的交叉,组内的人员背景不同,有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不同背景的学生,结合自身的背景和特长以及研究组的优势,就会形成一些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因为我毕业于石油大学物理专业,对能源及物理比较熟悉和感兴趣,韩老师就建议我做新能源材料中的光物理过程,韩老师说“钙钛矿材料是最近兴起的很好的新能源材料,你可以调研一下”。就这样,我和程鹏飞、毛鑫三人就从事了钙钛矿材料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各有侧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组会的时候我们三人也因为方向相近总是被排在一起,何老师称我们三人为“钙钛矿三剑客”。但是对我们个人和研究组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所以科研初期面临很多的障碍,从最开始的材料合成表征都有困难。韩老师就安排我们到邓伟侨老师组里学习相关的知识。后来又给我提供机会去瑞典隆德大学Tonu教授组里学习超快光谱的相关知识。这些学习过程都为我后来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很好的基础。韩老师在指导我们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创新,要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跟风。韩老师说做科研要懂得“舍得”,不能什么东西都想做。做一项很没有很多新意的工作下来,各种测试下来,最后写文章,也要花费很多时间,要集中精力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韩老师很多工作发表后都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引用率都很高,并多次入选高被引学者。

韩老师在科研上给我们的指导总是非常通俗、形象。这种风格也反应在平常的生活中,韩老师总是能举重若轻。每当我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喜欢去韩老师的办公室和他聊一聊。他总能以他特有的“幽默”方式,给我们指引方向。在生活方面,韩老师非常节俭,不修边幅,一年四季的衣服穿来穿去总是那么几件,有时甚至在一些正式的会议,韩老师作为会议主席,也只是凉鞋加短裤的搭配。韩老师总喜欢端着他的茶杯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之间,和我们聊科研进展,科研中的人和事,有时还会聊历史。就这样在谈话中,韩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

2018年底,我博士毕业,又面临人生的一大抉择:继续从事科研或者选择其他的职业。我去找韩老师,问问他的建议。因为当时博士期间面临很大的压力,而且做实验经常要加班,导致有段时间睡眠不好。我跟韩老师说,我不太想继续从事科研,我觉得科研太累了,身体都吃不消。当时韩老师具体说的什么已经记不太清楚,但大概的意思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兴趣很重要,如果觉得累了,就休息一段时间,调整好状态再工作。他还说自己也是因为久坐,导致后背一直疼。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韩老师也经常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睡眠不好,现在想来这些可能也为韩老师后来身体的不适埋下了隐患。韩老师总是把轻松乐观的一面留给我们,自己却独自承受压力和病痛。即使在后期身体很虚弱的情况下,我们问他的状况,他都说好多了,很快就可以回来上班了。我们一直也没有多想,总觉得韩老师很快就回来了。没想到最后一次见到韩老师是2022125号,在韩老师的办公室,他给我们所有职工开会。韩老师给我的最后一条微信消息是“好”。我想这个字也最能概括韩老师。

2022年317日,韩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第二天下了很大的雪,晚上回家路上漫天飞雪,看不清前方的路,原来是灯灭了。

 

(作者系大连化物所杨斌,我所2014级博士生)


精神永驻,师魂不朽

——追忆恩师韩克利先生

 

我的研究生导师韩克利先生,是著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专家,他一生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潜心耕耘,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他钟爱的分子反应动力学事业,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和精神财富,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成为了学术界的后起之秀。2022317日,我们敬爱的韩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得知这一消息我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一夜辗转无眠,思绪万千,与韩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初见

与韩老师相识并且能够成为韩老师的学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20059月,我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了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对大连化物所向往已久的我第一时间联系了韩老师,约好时间后第一次拜访了他。韩老师的办公室不大,里面陈列着很多很多书籍,办公桌上是一摞又一摞文献资料。和韩老师初见,他的平易近人让我印象深刻。韩老师个子不高,身上既有着科学家的儒雅和谦和,又带着山东人特有的直爽和热情。他满面笑容地跟我聊起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介绍了师兄师姐们的毕业去向,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后,对我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韩老师用寥寥数语便消除了我的种种疑虑,使我对在化物所的研究和学习充满了期待。2006年3月我提前进入化物所学习,加入到1101组这个大家庭,开始了3个月的本科毕业设计。韩老师带着我熟悉环境,把我介绍给组里的师兄师姐,组里融洽的氛围和师兄师姐热情的帮助让我很快融入了新环境。韩老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他经常会来到学生办公室和大家聊天,聊科研,聊生活,经常说到晚上十点多,气氛轻松愉悦。毕业离校前,韩老师还把组里的单反相机借给了我,让我多和同学们到大连各个景点游玩,留念。韩老师是尊敬的师长,也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点滴

在大连化物所1101组学习的几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韩老师引领我走入了科学殿堂。20077月,我从中国科技大学代培结束返回大连,正式开始了我硕博阶段的科研道路。刚接触科研课题时,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韩老师经常鼓励我,教我如何查找文献,给我拿来了专业参考书籍,让我在起步阶段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过渡。韩老师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洞察力,引领学生不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工作在国内和国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韩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包容豁达,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全力支持,鼓励大家开展有意义的原创工作。在韩老师和组内师兄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回所第二年就完成了一项激发态氢键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完成了文章撰写,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韩老师兢兢业业,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他热爱的科学事业中。化物所星海所区,通往36号楼的上山小路上,留下了韩老师每天早出晚归的身影,即便是春节假期,韩老师也总要来到他心爱的办公室,处理各种繁杂的工作,数十年已然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韩老师为人平和,幽默风趣,极其健谈,学生们也非常愿意和他分享科研中的一些新进展、新发现,以及生活中的小趣事,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拉近。在生活上,韩老师俨然一位父亲,对学生关爱有加,他经常组织全组师生开展休闲活动。徒步滨海路是组里的传统项目,每年春天,韩老师都会带领着全组大队人马,一边赏花,一边聊天,每次都是一路欢声笑语。时隔多年,仍然十分怀念在组里和大家度过的最纯真的美好时光。

2008年,韩老师的合作伙伴,美国UCF大学的邹胜利教授联系韩老师,想要一名学生赴美国进行合作交流。韩老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得知消息后,我很心动,想要尝试但是又担心出国后科研工作和生活方面不适应。韩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鼓励我,年轻人要敢闯敢拼,勇于尝试,不能畏首畏尾。在韩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终于下定决心赴美国交流学习。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碳纳米管疏水性能的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感谢韩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机会,也感谢韩老师在关键时刻对我的引领和帮助。

2012年7月,我博士毕业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韩老师鼓励我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努力工作,早点站稳脚跟。研究生期间培养起来的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在大工工作期间,我们会经常邀请韩老师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韩老师只要在大连都会爽快答应,一如从前随和、没有架子。随着1101组队伍的不断扩大,韩老师工作更加辛苦忙碌了,经常连续辗转数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总能看到韩老师作报告的身影,我还曾经调侃他是“空中飞人”,韩老师一笑置之。最近几年,组里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齐头并进,发表了大批有影响力的原创论文,自主研发的光谱仪器也畅销国内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韩老师为了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发表,光谱仪器的研发和推广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比以往更加操劳。印象中,韩老师的状态一直很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逢年过节,我常会去韩老师办公室坐坐,和他聊聊近况,慰问韩老师和师母的身体。2021年秋天,得知韩老师因腿疼在郊区疗养,第一时间便和他联系。说到自己的身体,韩老师却是云淡风轻地一笔带过,不愿意给我们添一点麻烦。万万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韩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告别

2022年317日,我们敬爱的韩老师突发疾病,驾鹤西去。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失去了一位勇攀高峰、鞠躬尽瘁的科学家,我们学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和人生楷模。得知这一消息我悲痛欲绝,心情沉重,一夜辗转反侧,泪流满面。韩老师谦虚和善的形象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里,韩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至今仍萦绕耳旁,对我的鼓励一直鞭策着我前行。

2022年319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虽然万般不舍,不得不和我敬爱的老师道别了。这一天清晨,狂风怒吼,大雪绵绵,天地同悲。向着韩老师的遗像做最后的告别,我内心翻涌,锥心疼痛,愿我敬爱的老师在天堂一切安好。

人生路漫漫,能在求学道路上最关键的几年遇到一位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为毕生追求的老师是我一辈子的幸运。虽然韩老师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和治学态度却一直影响和督促着我们。由衷感谢恩师对我的培育之恩,我们要谨记他的教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光发热,把韩老师的科学精神永远传扬下去。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柴硕,我所2006级博士生)

师恩难忘似海深


韩老师离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心里还是时刻会想起他。每每怅然若失,情绪涌动,不能自已。在心里他不仅仅是我的导师,也是内心尊敬的、如同家长一样的长辈。虽然逝者不复见,但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想来人们常说的活在记忆中大抵如此!

韩老师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他天资聪颖,十六岁就考入了山东大学,用他的话说是班级里年龄最小也是个子最小的学生,之后又在大连化物所相继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他自己喜欢的科研之路。他三十二岁成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三十五岁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韩老师一生在分子反应动力学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始终追求科研工作的原创性,而且思维活跃,从不畏惧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从立体反应动力学,到量子波包、飞秒超快激发态动力学,再到生物荧光探针、能源材料动力学等等,推动了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他的突然离世,实属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极大损失,也让他身边的亲人,同事和朋友都无法接受,深感惋惜!

韩老师学识渊博,不仅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也引领和感召了无数后辈。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他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来都是充满了极大的耐心和包容,他几乎不会强迫学生去做他们不喜欢的研究课题,永远会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他经常说,到大连化物所来读书的学生,都是很有想法的聪明孩子,读研究生本来就是件辛苦的事儿,不能强迫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对于我们这些研究生,他不仅仅是科研上给予耐心的指导,在生活上更是提供无私的帮助。大家有困难都喜欢找他,早些年研究生津贴较低,他帮助组里许多的研究生度过“经济危机”。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工作上遇到困难都会回来找一找韩老师,听他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对于1101组这个大家庭,他是我们永远的家长,时刻给予我们鼓励与指引,让我们在困难时刻去找寻丢失的勇气,去找回遗忘的初心!

人的品格有很多种,但善良无疑是最宝贵品格之一,这与人的学识和职位没有太大的关系。善良的人都宽于待人,乐于助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为别人着想,会给人带来春风般的温暖,韩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平易近人,性格和蔼可亲,对待任何人都乐于提供帮助。组里的学生毕业找工作,他会尽力帮忙推荐,他说导师帮自己的学生,跟父母帮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对于工作上的同事,朋友和同仁,韩老师永远都乐于给予帮助和关心。在他去世前几天,还认真看了别人请求他帮忙审阅的项目申请书,并耐心提出建议。我想每一个受韩老师帮助过的人,都会永远在心里记住他。韩老师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会给很多人带去内心的温暖。

生活中的韩老师简朴又纯粹,怀有赤子之心、纯真之心。他衣食简单,冬天冲锋衣,夏天大短裤配拖鞋,几乎是他的标配,一副眼镜戴了几十年。他常年累月地在办公室里,我劝他要适当增加运动,他说最爱运动的是大脑,大脑是人体最消耗能量的器官,所以他的运动量其实并不少。看到我在餐厅买的牛肉面,他还专门问我是在哪家买的,他也要去吃,还给我推荐过他吃过很好吃的一家小笼包店,劝我要去尝尝。他很开心与学生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研究组每年的滨海路徒步活动都是韩老师积极倡导的,有一次春游,学生们坐在一起玩谁是卧底的游戏,韩老师看得津津有味。韩老师虽然终日与文献打交道,但也很喜欢看书,说他最爱看的四大名著是《水浒传》。有一次跟他一起去北京开会,报告结束时间尚早,刚好开会的地方离天安门不远,遂乘地铁去了天安门。8月份的北京热得像蒸笼,我们俩吃着冰棍,在天安门听他讲了很多历史典故。这些小事,每每回忆起来,都让人心里泛起阵阵暖意。

在韩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多年,他在科研工作上给我的帮助是巨大的。初来组里读博,内心十分的不自信,韩老师分配了一个当时组里没人做的研究课题,无人交流,内心一度十分苦闷,觉得自己太笨了。韩老师每次都积极地给予鼓励,直到第一篇文章发表,他还说:“你看,我说你肯定没问题吧,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踏实肯干”。毕业正在找工作之际,他说我看你挺不错的,要不留到组里来工作吧,可以继续你之前的研究工作,顺便给我当个助理。作为领导他真的是很包容,与我而言他是最大的支持者。像我这碌碌无奇的人,在他身边工作近十余年,他从来没有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批评过我,每次都是很客气。得此导师和领导,乃人生一大幸事啊!

春节前后,韩老师身体不适,但仍然坚持工作,组会不曾间断,组内基金申请交流会照例举行,他一刻也没放下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缄口不言。永远忘不了316号晚上跟韩老师的通话,永远忘不了317号得到消息去看他的路上,情绪紧张得无法呼吸,心脏快要从嗓子里跳出来。永远忘不了晴天霹雳的消息使我无法站立,蹲在地上泣不成声!我们永远失去了敬爱的韩老师,让人无法相信,无法接受,也无法释怀,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日,韩老师依旧会走在上山的小路上,依旧端着水杯挨个在实验室视察工作,依旧会随时给我打来电话,他从未离开过我们!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韩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永远不会忘却他。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在科研工作上和思想品德上都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人生如逆旅,吾们亦行人,但愿我们能继承韩老师优秀的品质,永远记得他的教诲,沿着他的路继续走下,好好做人,踏实做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韩老师的精神永存!

谨以此文缅怀恩师韩克利研究员!

 

(作者系大连化物所丁俊霞,我所2009级博士生)

 

师恩永难忘

 

1999年第一次见到韩老师,当时我正跟着张瑞勤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做RA。有一天张老师跟我说他邀请了中科院的韩克利研究员前来访问一段时间,并叮嘱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跟着韩老师学习和讨论。事实上,在韩老师还没来访问之前,我就已经听闻过韩老师的名字。当时一起在张老师那里做研究的朱荣顺博士曾经在韩老师组做博士后,朱博士经常提到他的合作导师,他说韩老师待人非常亲切,也非常神奇,凡是韩老师觉得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大概率都会得到同行评议的高度认可。韩老师在城大访问期间,我经常去韩老师的办公室向他请教问题,当时我写的第一篇纳米硅线论文也是经过了韩老师的指导和润色的。

我至今还记得讨论文章时韩老师跟我说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ligand,那时韩老师很委婉地批评我写的文章不好,我跟韩老师说没关系的,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写论文,你直接说我写得不好就可以了,我能承受。但是韩老师说部分女生在做科研方面相对男生而言会缺乏一些自信,不像多数男生那样aggressive,在指导女生的时候他会采取鼓励为主的方式,增强女生对自身和科研的信心,维护女生的自尊心。关于韩老师的这一教育理念,从那时起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韩老师访问结束离开香港之前跟我说,他觉得我在高校工作仅有硕士学位是不够的,应该继续深造才好。现在回看高校尤其是我自己所在高校的发展情况,觉得在二十多年前就能预见到今天高校现状的韩老师,真的是如Tiresias预言家一般的存在。很幸运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这样一位有着先知先觉的老师并听从他的建议,于2022年起开始跟着韩老师攻读博士学位。

刚入1101组时,韩老师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是非绝热量子动力学,很快我也进入了这个研究领域。读博的过程就是毛毛虫成为蝴蝶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有韩老师的亲自指导与鼓励。韩老师是我见过的极为聪明、有修养、有策略的研究生导师,我从未见过韩老师对学生发脾气,不管面对怎样的情形,他都是一幅从容、笃实、淡定的模样。傍晚去实验室的路上,经常会看到二楼韩老师办公室的灯已经亮起,从办公室的窗户中隐约可见老师忙碌的身影。很多个夜晚,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我们几个学生和博士后也会跟韩老师一路说说笑笑地下山去。当时和老师的谈话内容或已模糊,但那一路的欢声笑语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不能忘怀。

读博之前,我已经有了工作经历和科研经历,所以韩老师有时也说我是“带艺投师”的。跟随韩老师做科研以来,韩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成长和历练的机会,这其中就包括:独立陪伴量子散射奠基人Aron Kuppermann教授(已故)去湖南开会并向他请教锥形交叉动力学问题,接待来组里访问的A. J. C. Varandas教授,与老师一起编写学术专著以及从博士期间就开始协助老师帮助新生师弟师妹融入科研中等等。所有这些经历开阔了我的视野,给我提供了向动力学领域杰出专家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对我的科研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到今天为止,在科研工作上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果、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有韩老师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师恩永难忘!

韩老师生前经常对我们说,做科研要做原创的工作,做有特色的研究,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在韩老师的科研生涯中,他在立体动力学、非绝热动力学、强场动力学、氢键动力学、钙钛矿载流子动力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以及近年费尽心血和精力开启的国产大型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路,无一不践行着韩老师一直倡导的科研原创性的原则,无一不体现了韩老师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科研领域中捕捉前沿科学问题的精准能力和预判能力。韩老师的一生是“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大连化物所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我的眼中,韩老师的一生就像夜空中尽情绽放的焰火,不仅盛开得极为绚烂耀眼,而且照亮了身边的所有人以及许多仰望星空的青年学子。每一位在大连化物所1101组学习过、工作过的人,每一位被韩老师培养过、温暖过、照亮过的人,如你如我如他,都会在心里为韩老师燃起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祈祷韩老师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安好无恙!

韩老师离开了,却也未曾离开,他已然化作环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那阵风、抬头看到的那片云、眺望远方时的那片山、那片海。韩老师的精神与我们同在,韩老师的传承与我们同在!

时光不停,思念不止……

(作者系青岛大学楚天舒,我所2002级博士生)

我与韩老师的点点滴滴

                                             

翻遍了电脑、手机各种相册,也都只能找到毕业时和何老师、韩老师一张合影,遗憾之至。因为一直觉得韩老师就在大连,就在山上,我们去的时候韩老师就会坐在那张黑色沙发上等我们,不会离开我们!很后悔没有更多地去韩老师办公室找韩老师,现在回想,去了之后说什么好像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长辈、导师、学者会坐在那里,时不时用右手捏住眼镜腿扶正眼镜,然后平和地与我们聊天。现在的我们像是失去了最底层根系的浮萍,一切看起来没变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第一次见韩老师是在2011年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韩老师应邀来做报告。我至今还能记得那次报告的些许细节,在中心校区化学新楼二楼报告厅,瘦瘦的韩老师站在讲台,向我们介绍组里那几年开展的工作。我记得韩老师在开场白中,极为谦虚地说他没做出多少出色的工作,那次是第一次回他母校做报告,而据刘永军老师介绍说,韩老师组里当年发了两篇jacs

2013年,经我的硕士生导师李柏青老师引荐,我有幸来到组里短暂访问,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向韩老师咨询我可否来组里读博士。正是因为有重要事宜要咨询韩老师,所以那次我特别紧张。跟韩老师邮件预约的那天是一个燥热、潮湿的夏天,让本就忐忑的我更加坐立不安。因为韩老师名声已久,我记得那天我端着电脑反复斟酌邮件文字,怕哪里写的不合适。但韩老师的回复是那么平易近人,也正是这封邮件让我稍稍放了下心,当时就觉得韩老师这种大学者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甚至直接把电话号码发了过来。

 与韩老师约在了一个早晨,到的时候星海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因担心路上有突发状况,于是早到了半个多小时,到了之后还是很紧张,怕韩老师讨厌我。在进所前,我坐在202车站边的路牙子上,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期间反复翻看韩老师的邮件,试图通过邮件中韩老师柔软的话语让自己冷静下来。到了韩老师办公室后,韩老师很近人地从办公椅上走到沙发这里,很亲切地问我现在住在哪里、哪天到的大连,还问我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山大那边的老师主要做哪些工作等等。跟韩老师沟通过后,才知道之前的紧张是多余的。韩老师把我安排在对面的206房间,并安排我跟组里其他人学习激发态氢键的相关工作。因为当时导师的安排,我并未在所里停留很长时间。在临别时,我去了韩老师办公室咨询博士生名额的问题。因为坐下午的车返回济南,想着出去吃,所以中午并未吃饭,我清晰地记得我在问韩老师有没有名额的时候,不知是饿的还是紧张的,小腿止不住地打颤。韩老师的回复一如既往地温和,我也清晰地记得韩老师的回复:“有名额,只要你考得上。”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复试。复试是在三楼报告厅,我记得时间安排在了组会后,我和另外一个也是来考博的同学坐在三楼之前那个旧沙发上等着。组会过后,很多师兄师姐从房间里面出来。当天参加面试的有韩老师、刘师兄、周师兄。面试的内容是介绍了下硕士期间的工作,阅读了一段英文文献。然后韩老师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导师推荐表是一个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郭今心老师)写的,而没有找一个博导来写这份文件。我没多想,直接傻乎乎地说,当时郭老师坐在我办公室对桌,跟我比较熟,然后我就找了她来写。韩老师表示理解,并未过多地为难我。很多年后,我仍然在为这个回答后悔,因为这个回答太蠢了。可是韩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总是试图理解别人,也愿意因为理解别人而宽以待人。没有韩老师我是绝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到大连化物所这么一流的环境中学习。在知道录取后,我第一时间与韩老师通了邮件,那种喜悦余味回甘。

结合我的背景,韩老师让我做一些反应力场方面的工作,韩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反应力场因为准确性普遍被人诟病,并且告诉我利用反应力场跑动力学的普通工作不要做,我们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韩老师建议围绕反应力场准确度做些工作,于是我就开始了重做力场以期改进力场精度方面的工作,这一做就是三年,期间想过放弃,韩老师不断地鼓励我,并告诉我做力场本就是个慢工作,让我不要心急,一定要把工作做踏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工作慢,我们不一定要发很好的文章,但这个工作却十分有意义。在韩老师不断地鼓励下,我坚持到了最后,因为个人能力的问题,文章写的不太好,这个工作发在了一个比较普通的杂志(Energy & Fuels)。但是这个工作凝聚了韩老师三年的耐心等待,如果换成另一个急于求成、只做短平快工作的导师,都不会有这个工作。

2016年我有想出去联培的想法,韩老师表示很支持,并建议我联系曾晓成老师,因为我是化学背景出身的,不太清楚曾谨言,韩老师告诉我曾谨言老师是曾晓成老师的父亲。我搜了曾老师的背景,曾老师并没有从事燃烧方面工作的背景,而我也不太想中途换方向,于是找到韩老师咨询伯克利的Frenklach组可不可以,韩老师表示理解并且一如既往地支持。事情总是一波三折,留学基金委要求目的地学校不能收取板凳费,Frenklach老师在帮我处理各种手续时,他表示虽然他同意接收我的访问,但是因为板凳费的问题,那边院长因为时间关系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帮我补签文件,最终伯克利未能成行。此时距离提交文件的时间很近了,我找到了韩老师,说明了情况,韩老师很快帮我找到了科罗拉多的Skodje老师,韩老师表示Skodje老师是知名的写手,让我去了之后好好学习。在韩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很快Skodje老师帮我处理好了所有手续。虽然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我的联培经历未能最终成行,但是这个过程中韩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碰到各种问题时第一时间给予最大的支持,尽可能地满足我们的科研需求。

据我所知,韩老师从未就花钱做很贵的表征而感到心疼钱,韩老师总是表示你们买化学药品的钱有的是。在我读书期间,很多次组里聚餐,韩老师都是从自己腰包拿出现金交给学生,并告诉师姐组织去吧。在20多岁的学生阶段,我们都没有很多钱,早年很多师兄师姐出国留学都从韩老师这里借过钱。我上个月到韩老师办公室时,曾亲眼见到一张2010年前两万的借条。我毕业后一个师妹被电信诈骗了5万块钱,韩老师听说后,二话没说自己拿出了这五万借给了那个师妹。

2018年41日,我满足毕业条件的那篇文章被接收了,收到编辑邮件后,我给韩老师发去了微信,韩老师很快回复了我,并表示“恭喜你,可以毕业了。”毕业意味着要去工作,我就此事请教过韩老师,韩老师建议我可以考虑大连以外的其它地方,并表示如果我愿意,他可以帮我推荐工作。考虑到找工作的难度,我联系到了上海应物所高老师组博后的位置决定先去做一站博后。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韩老师时,韩老师表示支持,并说他知道高老师那里科研工作做的不错而且为人很好,让我去了高老师那里后好好做工作,学到高老师课题组的精髓。

2020年我博后出站,又面临找工作,在联系我现单位时,韩老师一步一步地教我如何跟院长做沟通,最终在韩老师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我找到了工作。在我入职后没多久,韩老师发微信给我,问我现在课多不多。我回过去微信语音,韩老师问了我现在在这里工作的情况,并且表示如果课不多可以回到组里来做访问,并嘱咐我说这是组里的传统,不用不好意思。

虽然毕业多年,因为我有些手续仍然没有办好,期间多次来所里找韩老师签字,韩老师每次都痛快答应帮忙。最后一次见到韩老师是2022年春节前,不知是否冬季的日落更早让韩老师没来得及开灯,也不知是否今年暖气烧的不够好,我到韩老师办公室时,韩老师依然坐在那张沙发上,不同的是韩老师那天在房间里穿着羽绒服,围着围巾。以往我去韩老师那边时韩老师总会抽出半个多小时一个小时了解下我的近况,那天韩老师就只跟我聊了两三句就表示自己想回去休息了。在我将要出门时,韩老师问了我这辈子最后一个问题,韩老师问我有没有评上副高,我打趣地说到,韩老师我才刚工作,学校都没逛一圈呢,不着急。现在回想韩老师那天的坐姿,隐约可以看到韩老师在硬挺着坐在那里。很后悔那天没有硬拉着韩老师多说会话,而我和韩老师的沟通也永远停留在了那天的见面以及几天后的春节拜年祝福。

韩老师是一个让我敬畏、又让我倍感亲切的长者,他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培养研究生、博士后上百人,而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从2013年认识韩老师至今,从未见过以及听说过韩老师批评过哪一个学生,所以至今我们都知道,想做的事,即使韩老师不答应,多去找韩老师说几次,韩老师总会同意。韩老师就是这么异于常人地尊重他的学生。

迄今为止,我遇到过很多改变我人生轨迹的贵人,韩老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人之一。至今为止我都为能成为韩老师的学生而骄傲、感激,也正是因为韩老师才有我的今天。

世间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韩老师永留我心中。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王恩栋,我所2014级博士生)

 

忆恩师

——缅怀韩克利先生

2022年317日,星期四,阴历215日,敬爱的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天下午刚得知这个噩耗,整个人都懵了,极力克制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整夜未眠。第二天看到讣告时,情绪再也无法抑制,泣不成声,几近崩溃。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转眼间,已经过去几个月,内心依然非常拒绝这个事实,但也不得不接受,中年人的无奈也大抵如此了。这段时间常常想起您,和您的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种种回忆历历在目,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趁着夜深人静,还是想写点东西,不想讨论学术和科研,就想和您简简单单地聊聊往事,说说心里话。

2015年721日,在夏令营前,我给您发了一份邮件,算是第一次与您联系,没想到您第二天就回了我,说欢迎,随时可以与您联系。当时我二十岁,大三刚结束,青涩,懵懂,喜悦。如果算上这个,咱爷俩也有七年的交集,人生有几个七年。

2016年9月,正式成为您的学生,六年师生,短了,这个得怪您。

2017年8月,来到大连化物所后,您在科研和学习上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包容,鼓励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尽管有时候您会觉得我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过于固执,除了耐心教导,还会开玩笑地说:“假如您是我儿子,就能揍您两下。”韩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您在生活上也是对我照顾有加。印象最深的是带我们去星海广场旁边吃小笼包,您告诉我们,您觉得他们家的小笼包挺好吃,有时间您就会来吃,所以带我们过来尝尝。

2021年5月,在您的见证下,博士答辩顺利完成,前一天您还在外面出差,赶最早的一趟航班回所里,就是为了参加我的答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的毕业答辩是您最后一个可以亲临现场的(由于疫情和身体的原因)。

同年7月,跟您去青岛连着开了两个学术会议,认识了很多青年才俊和学术大佬,可他们不认识我;也见到了毕业多年的师兄师姐们。听师兄师姐说您最喜欢的就是会后聚餐时,静静地看着大家把酒言欢的开心场面。我发现确实如此,您安静地站在远处,看着学生们闹,露出慈祥而又欣慰地微笑。

让我没想到的是,9月份您回到大连后,没几天身体就感到不适,便去疗养了,所以这半年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尤其是今年,仅仅与您见了两面。其中一次是在116日,您打电话让我帮您搬点东西。您家在六楼,上楼的时候您说:“沛耿,你先上去,不用等我,我走不快。”我在想,半年前您还可以拎着十斤水上下山,而且您还跟我说:“别看我岁数大,其实像个小伙子一样,一口气就上去了。”当时还是很不解,咋没过几个月您也服老了。到了您家,您还招呼我歇会儿,您告诉我身体好多了,就是肚子有点胀,年后把肚子消下去就好了。

另一次是在今年的217日。和您一起下山聊了一路,明显可以感觉到您的身体非常虚弱了。帮您取了师母寄给您的快递,放到您家门口的桌子上,您说:“沛耿,要不我家的钥匙您先拿着?”我说:“韩老师,我快跑两步,把快递给您送到家,赶紧把钥匙给您,您自己拿着方便一点,想啥时候回家都行。”接着我问您身体好点了吧,您说感觉还行,再过几个月可能就好了。尽管当时您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但还是嘱咐我注意学校的考核条件、硕士师弟的毕业时间、帮博士师弟看看文章等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依然心心念念科研和工作,挂念着组里的每一个人。然后我把您送上专车,目送您去看病。当时也没多想,还期待过几个月就能和您一起继续工作了,没想到这竟然是与您相见的最后一面。目前,硕士师弟已经顺利毕业,博士师弟的论文也投了,您也可以稍微放心一点了。

3月19日,参加了您的追悼会,那天雪很白,风很大,天很冷,送了您最后一程。五七的时候,跟随师母和师兄师姐去看了您,无语凝噎,欲说还休,想念、思念、怀念……

亦师亦友,是长辈,更是亲人。和您朝夕相处的六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太多细节不敢回想,只能藏在心底。您不仅是我科研上的领路人和榜样,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灯虽灭,精神和态度永存。

一切来得太快,又去的太快,没有一丝丝准备。我毕业不到一年,来不及报答您的栽培与知遇之恩,只能希望自己加倍努力,争取不辜负您老的期望。

(作者系山东大学韩沛耿,我所2016级博士生)

忆恩师韩克利研究员

时至今日,韩老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仍被清晰记起。细想起来,第一次见到韩老师还是我2004年10月份来所参加保送答辩的时候,至今已有19个年头了。感谢韩老师把我从一个懵懂的求知学生教育培养成对分子反应动力学略懂一二的科技工作者。今天我取得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韩老师的敦敦教诲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近20年的相处,我从韩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既有科研领域的专业知识学问,又有做人做事的道理。现分享几个有关韩老师的小故事,希望能把韩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下去,是为纪念。

硕博连读保送

2004年10月,我从山东东营来到辽宁大连,参加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组织的2005级硕博连读保送面试。当时手机没有普及,来之前我一直和何国钟院士通过座机电话保持联系,并讨论着保送事宜。当天,我来到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询问着何国钟老师的办公室。李芙鄂老师(后来才知道名字)说何老师临时去沈阳开会了,就把我领进了韩克利老师办公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韩老师,他正在办公室里看着文献。我表明来意后,韩老师亲切地说道:“哦,你就是石油大学的周灿华是吧,何老师临时有事去沈阳开会了,走之前交代我了会有个学生来参加保送面试。”边说边招呼我坐下来聊。保送之前忐忑不安的内心,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原来中科院的教授们不是想象中无比严肃的样子。聊了半个小时左右,临走时韩老师还微笑着说道:“明天好好面试,你是学化学的,遇上物理问题不会的就说不会,我也会在面试现场。”

第二天,面试组王秀岩老师真问到了我一个有关原子电子跃迁的物理问题,我一下子就蒙了,大学期间没学过原子分子物理。韩老师看我答不上来,及时补充道“这个学生是应用化学的,呵呵”。最后那短短的笑声给予了我无比宽慰,让我一下子静下来,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面试。这次在韩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我顺利地保送成功,成为了何国钟和韩克利两位老师的一名学生。

韩老师的茶杯

韩老师喜欢端着茶杯去学生们的办公室聊聊天,在组里这不算是个秘密。韩老师经常在我们该去吃午饭的时候还和我们聊天,印象中只有葛美华师姐敢说“韩老师,不和你聊了,我们要去吃午饭了”。有一次,韩老师像往常一样,端着他的古董级茶杯,从二楼开始,挨个去学生办公室聊聊天,问问研究进展。二楼聊完了,就到三楼各个房间继续聊,聊到最后大家都要去吃午饭了,韩老师也就回到自己办公室了。等到他想起来要喝水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茶杯不知落在哪个办公室了。后来,师姐发现了韩老师的茶杯还在桌子上,就主动给送过去了。

这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的导师啊!给我们创造了多么融洽的科研氛围。在化物所众多的导师里面,韩老师绝对是非常可亲可敬的导师之一。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学生们将来如何当好一名导师。有时候身教比言传更有效。

组会

在我上学期间,组里一般每周一举行一次大组会,每次大约4个人汇报科研进展,每个人的汇报周期大概10周,总计约40人。有一次,某个师兄弟汇报完毕,韩老师进行了一些点评。可能点评语气重了点,韩老师马上回过头来,对着大家说:“这个问题不光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有,大家都要积极改正”。

韩老师在组会上不仅会点评科研上存在的问题,还经常会教导我们很多人生道理:“文献要看,但不要迷信,发表出来的很有可能是错误的,要有质疑精神”“每个时期都要有阶段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遇上困难,一定要静下心来分析和思考”等。润物细无声!多么想再听听韩老师的教诲啊!

韩老师将一生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研究,学生百余人,著作以车载,德高行远,高山仰止。韩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恩师一路走好!

(作者系大连化物所周灿华,我所2005级博士生)


亦师亦友的情谊

今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当新冠疫情还在我们身边萦绕的时候,我们尊重和热爱的韩老师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他走得那么匆忙,甚至都不给我们打个招呼,令每一个同他交往的朋友都感到猝不及防!我们甚至抱怨,上天为何这么不公平,非要让一个与人为善、正处在巅峰期的科学家这么早离开人世间!

3月17日这一天,我是在平常中度过的,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然而第二天下午,美玉师妹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了解最近韩老师的情况,我似乎有一种异常的感觉。我只是说在春节期间电话问候了一下,韩老师说话挺好的。师妹说韩老师可能走了,但她拿不准,我于是同建勇及潘旺师弟联系,确认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当我哽咽着同师妹再次联系的时候,她已经泣不成声了!那一天,注定是在我们每一位的内心留下深深烙印的日子!

韩老师不该这么早就离开我们,他给予我们每个人太多,而我们能回报的又是那么少。每一个了解韩老师的人,不管是同事好友,还是学会同仁,知道韩老师离开的消息,都无不伤心,无不感到惋惜!对于我们这些在韩老师身边工作学习这么长时间的弟子来说,更是如此!

我是博士毕业后于20018月底来到化物所的。我的博士导师丁世良教授曾给我说,你到化物所跟韩老师去做两年博士后,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确实正如丁老师所言,我在化物所的这两年,是我科研基本功得到很大提升的两年。虽然由于我这个人较笨,这两年我没有发表多少大作,但韩老师的个人品格、科研态度和优良学风却影响了我一生。

他教我们如何选择科研课题——他本人就经常在国内外访问交流,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他教我们如何向别人请教——他本人用各种机会把他的弟子推荐给国内外专家;他教我们学会珍惜时间——他本人和大家一起上山下山,早出晚归;他教我们如何做人——他本人经常帮助困难的学生,他也为我的工作操心,我的孩子大了,还为我孩子的工作操心;他教我们热爱生活——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一起吃饭,欣赏唱歌和跳舞,虽然他本人并不怎么唱和跳,但大家快乐他就快乐!

我们感谢韩老师,不仅是因为他教给我们这么多东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获益匪浅,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更是因为通过韩老师这个团队,认识了这么多师兄弟、师姐妹,认识了化物所这么多院士和专家,并由此联系上了国内外这么多科研大师!这些都是我们人的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值得拥有,值得珍惜!

去年7月份在青岛召开的第十一届分子反应动力学会议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同韩老师见面,我想大多数师弟、师妹可能都是如此。那时候韩老师已经主持召开了好几个会议,虽然感到疲劳,但这次会议由于是我们自己团队的会议,我们都称之为大组会,他显得非常很高兴,还同我们一起听歌,一起开篝火晚会,甚至还与我们手拉手围绕篝火跳舞——真的没有看到韩老师如此放得开!晚会期间我敬了韩老师一杯酒,动情地祝贺我们认识20周年!本以为大家同建勇协商,准备为韩老师60岁生日办个聚会,没有想到青岛的这次聚会竟成了永别!

韩老师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定是希望能看到他的弟子们个个成为栋梁之才,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纵横驰骋。韩老师的弟子中,丛老师是我们的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大师哥,我和丛老师都比韩老师大。韩老师走了,我们这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弟子更不是滋味——特别是韩老师最需要的时候,大家没能在跟前说上一句话!唯一的希望是,我们这些弟子都能争气,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把韩老师未竟的事业做好!

韩老师,您可能太累了,愿您在天堂能够生活得轻松一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孟庆田,我所出站博士后)


永不褪色的记忆

——缅怀我们尊敬的韩克利老师

一想到韩老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就有一种荒谬的感觉,有一种惆怅情绪,有少了一块什么的心情。从2006年到韩老师门下学习,这么多年来,韩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都是笑眯眯的,说话也是温柔的,没有见过韩老师大声呵斥过谁,也没有见过韩老师发大脾气。韩老师经常与我们有说有笑,聊天话家常。

现在往回翻取老照片,恨当初不能多拍些韩老师的相片。所幸还是有些图片可以找到,从这些图片中可以找到我们记忆中的韩老师,能够让我们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能够让我们忆起韩老师与我们交往的方方面面。

与韩老师记忆最深的,就要属组会了吧,2013年底我们1101组组会地点是36号楼的3楼会议室,组里的学生和职工都印象深刻。学生们济济一堂,和韩老师一起认真地听报告。韩老师还套了一个大红色的围脖,看起来很可爱。我们的组会一般11次,在周一召开,韩老师在会上听取学生们的学术进展汇报,并给出指导意见。会议氛围严肃而活泼,学生们从会议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韩老师还组织了一个以1101组毕业生为主体的会议。韩老师桃李满天下,至今已有近200名学生,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会回来向韩老师汇报科研进展,讲一讲生活的酸甜苦辣。韩老师组织这样的一个会议给所有已毕业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又能够像上学时一样向韩老师汇报工作了。这个会议将秉承韩老师的意愿,成为1101组毕业生们长久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前,韩老师每年都会组织大家聚餐,这是组内的“饕餮”时刻,吃的就随便了,有的时候是去自助餐馆,有时也吃桌餐,有时也自己组织烧烤,韩老师也自己动手做烧烤。

韩老师平易近人,没什么架子,为人谦和,对学生非常温和。韩老师以前也是喜欢运动的,每年都会组织几次出游,都在大连市内,有时候就是走一走滨海路,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有时乘着好春光一起到龙王塘赏花,顺便看看炮台等景点;有时也去采摘水果,品尝鲜果。每次聚餐或者出游时,韩老师特别喜欢看着学生们玩闹,特别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

如今,韩老师已经驾鹤西归了,过去有多么美好,回忆就有多么伤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韩老师在组会上对大家的叮嘱,也无法和韩老师一起走滨海路,更没有韩老师看着大家玩闹了,心里仿佛空缺了一块,只能从回忆里来补充,只能在缅怀中来想念了。我只希望这记忆永不褪色!

 

(作者系大连化物所羊送球,我所2006级博士生)